在农村地区,一般红喜事和白喜事都是大事,甚至是全村人的大事。都是全村人齐心协力,想着把事情给它办好了。
办的风风光光的,村里人也都有面子。
但是如今,农村的白喜事也变味了。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,现在很多人在家里,也不愿意去帮忙了。
从曾经的“白事到”,全村上下齐心协力,到如今的“请不动”,场面冷清,人情的淡薄令人唏嘘不已。这又是为什么呢?人情味变淡了吗?
回溯过去,农村的白喜事是一场全村参与的大事。过去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“红事不叫不到,白事不请自到”,即红喜事都是邀请了的才去帮忙,而白喜事就是主动去帮忙。
这是因为,古往今来讲究的就是生死为大,讲究“送终”,老人的离世,是整个村庄的哀伤,帮忙是对逝者最后的敬意,也是对生命的敬畏。
在那个经济条件落后的时代,互助传统在农村人情社会中根深蒂固。
办丧事所需的大量人力物力,绝非一家能够承担,挖坟、抬棺、做饭、接待亲友等事务,都需要邻里间的相互扶持。
“今天你帮我,明天我帮你”,这种朴素的礼尚往来观念,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,将村民紧紧相连,维系着乡村的和谐与稳定。
然而,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,如今的农村白喜事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,曾经热闹的农村白喜事却越来越"冷清"。
如今还在农村白喜事上活跃的,就剩下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。而年轻人,对此多数都是比较冷淡的,很多都是不愿意去帮忙的。
即便主家挨家挨户去请,很多人也不愿去,即便去了,也只是走个过场,不再像以前那样尽心尽力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? 年轻人大量外出,农村“空心化”现象严重。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,村里剩下的多是老人和小孩。
一旦有丧事发生,年轻人很难请假回乡帮忙,无奈之下只能花钱请专业殡葬队,这使得传统丧事的人情味大打折扣。
金钱逐渐替代人情,帮忙变成了“交易”。抬棺要钱、做饭要钱、守夜也要钱,当一切都明码标价,曾经纯粹的互助关系被商业利益所取代,人情自然变得淡薄。
观念的变化也是重要因素。老一辈秉持着“死者为大”的观念,力求风风光光送葬,而年轻一代则认为繁琐的丧葬仪式是“封建迷信”,守夜、哭丧等习俗“太累人”,他们更倾向于简单火化甚至“生态葬”。
这种代际差异,让传统丧礼的传承举步维艰。同时,农村的人际关系也日益疏远。
过去的农村是"熟人社会",家家户户知根知底。但现在很多人在外打工,村里人互相不熟悉。许多的年轻人常年在外面,连村里很多人都不认识,怎么去帮人忙呢?
打工潮让村里人彼此陌生,土地流转、拆迁等事务减少了村民间的联系,利益纠纷增多,邻里矛盾频发,使得帮忙变得“不情愿”,互助精神也随之消退。
白喜事的变味,让很多老人感慨:"现在的农村,越来越没人情味了。"但客观来看,这种变化并非全是坏事。好的方面就是减少了繁文缛节,减轻了经济负担,更符合现代生活方式。
而不好的方面,就是传统互助精神流失,村庄凝聚力下降,亲情乡情越来越淡。
或许,未来的农村丧葬文化会找到新的平衡——既保留对逝者的尊重,又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。但无论如何,"白事到"的传统正在消失,而这份消失的乡愁,或许正是中国农村转型的代价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